跨越國界的動機:外國人來台創業的起點與堅持
- colin9982
- Jul 3
- 4 min read
一切,從一個夢想開始
無論我們身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創業的動機,總是源於一句最簡單卻最真誠的心聲:「我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對於許多外國人而言,台灣不只是旅遊勝地,更是孕育夢想的沃土。於是,有人決定遠渡重洋,帶著一份計畫與一腔熱血,踏上這片陌生卻充滿機會的土地。
當然,夢想從不只是浪漫的詞彙。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要在台灣這片熱土落地生根,背後需要的不只是資金,還有無數法律文件、繁瑣流程,以及對未知環境的適應與堅持。

夢想與現實之間:從「為什麼」到「怎麼做」
對許多想來台灣投資創業的人來說,第一個問題從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麼開始」。是要成立新公司?還是先從小規模的代表處起步?還是先投入合作夥伴的事業,再慢慢轉型?這些問題,決定了動機能不能轉化為現實。
我曾經認識一位來自德國的年輕創業家,來台灣之前,他在柏林經營小型咖啡館,想要把自己對咖啡文化的熱情帶來亞洲,分享給更多人。他告訴我,自己最大的動力,就是在異鄉看見本來只存在腦海裡的想法,一點一滴成為現實。
他花了好幾個月研究 外國人設立公司 的可行性,每個步驟、需要的文件、資本額限制、稅務問題,甚至連公司名稱怎麼登記,都得再三確認,因為一個小錯誤,就可能耽誤整個進度。
有些夢想,要先找到一個落腳點
對於初到台灣、資金與人脈都還在建立中的外國投資人來說,有些人會選擇先 設立辦事處,作為進入市場的試金石。這種模式沒有複雜的股權結構壓力,負擔相對小,也能先觀察市場脈動、了解在地文化,並建立起初步的人際網絡。
辦事處像是一個前哨站,有人說它是夢想的前庭——在這裡,所有的構想被試驗、所有的問題被揭露。有些計畫在這裡找到可行的出口,逐步擴大;有些計畫則在這裡被現實修正,甚至被放棄。但無論結果如何,對一個有動機的人來說,這段過程從來不算白費。
投資,不只是資金流動,更是文化交流
很多人把 外國人來台投資 想得很單純,以為就是把錢帶進來、找個會計師跑完流程就好。然而真正走進去才知道,這件事背後牽動的不僅是資本,更是一種文化的碰撞。
當你是一個外國人,想在台灣把產品、品牌、服務帶給當地人,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輸出」的心態,而是試著「融入」。有位來自法國的甜點師傅就曾經分享,他原本打算把巴黎的經典甜品完全複製到台北,但真正開店後才發現,台灣人的味蕾習慣、用餐文化、甚至社群口碑的影響力,都和歐洲截然不同。
最後,他調整了甜度、改良了外觀,甚至在裝潢與行銷上加入台灣當地的元素,結果反而成功打開市場。他笑著說:「我的動機是把法式甜點帶來亞洲,但最後讓我留下來的,卻是亞洲教會了我如何做甜點。」
一紙執照,背後是無數夜晚的堅持
從夢想到執照,中間有多少細節與挑戰,只有親自走過的人才懂。有人花了半年才搞清楚全部流程,有人因為語言隔閡請了代辦協助,有人甚至在文件遺失、審核卡關後,重新整理所有申請資料,花了兩倍的時間才完成。
但正是這些繁瑣的流程,讓最初那份「想創業」的動機,經得起現實考驗。因為當你願意一份份資料核對、一次次文件送審,甚至為了搞懂法規跑去上中文課,這份耐心就是未來經營事業最強大的資本。
動機,是創業這條路上唯一的永續能源
很多人說,創業最怕沒有資金、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但在我看來,最可怕的是沒有「持續下去」的動機。
錢花完了可以再賺,資源用盡了可以去找,朋友走了還可以再交,但如果連當初那股「想要做到」的動力都消磨殆盡,再多的計畫都只是紙上談兵。
有位成功在台灣站穩腳步的外國餐飲業老闆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我來台灣的時候,只帶著兩個行李箱和滿腦子的想法。沒有店面、沒有員工、沒有客戶,但我有一件事很確定:我想留下來,想把這裡當成第二個家。」
給未來也有夢的人:先行動,後修正
很多想來台灣設立公司、辦事處或投資的外國人,花了太多時間做市場調查、寫計畫書、做風險評估,卻一直停留在紙面上。
動機很大,但跨不出那一步。如果你正好也有這樣的夢想,或許該試著先做,再慢慢修正。先註冊一家公司、先跑一趟會計師樓,或先找到可以信賴的在地顧問,把流程跑過一遍,遠比你在電腦前模擬十遍還來得真實。
結語:動機,不只是啟動鍵
對於每一個跨越語言、文化、國界來到台灣追夢的人來說,「動機」不是一開始那句「我想試試看」的口號,而是當你真正坐在簽證辦公室外等號碼牌、在銀行櫃檯來回跑的那份耐心與意志力。
一間公司、一個辦事處、一筆投資的背後,藏著一個個想要改變自己人生的故事。如果你問我動機到底值不值得?我會說:那不只是值不值得,而是值不值得你賭上接下來的歲月去證明——這條路,你走得很值得。
Comments